最近又被禁酒令的魔幻操作惊到了。中央明明瞄准公务接待中的违规吃喝,要刹住奢靡之风,可到了有些地方,直接把“禁酒令”玩成了全民行为管控。某地公职人员在家自斟自饮都算违规,三人聚餐就得提前报备,连普通员工的消费记录都要翻个底朝天。合着反腐成了“全民禁酒运动”?这哪是执行政策,分明是打着“好出发点”的幌子搞形式主义狂欢!
这种“出发点正义,执行跑偏”的戏码,在生活里一抓一大把。就说某地推行的“乡村振兴亮化工程”,本意是给村里装路灯,方便村民夜间出行。结果呢?路灯全装在村委会门口和主干道,偏僻小巷一盏没有。更离谱的是,为了应付检查,路灯必须24小时亮着,电费全摊到村民头上。村民气得直骂:“亮了面子,黑了里子,这哪是振兴乡村?”
再看职场上的“数字化办公改革” 。公司号称“提高效率、接轨时代”,强制全员使用新系统,连请假、报销都要在APP上走十道审批流程。员工每天花两小时填表格,实际工作反而被耽误。有老员工吐槽:“以前手写申请五分钟,现在搞系统操作半小时,这是改革还是添堵?”好端端的出发点,最后成了折腾员工的“新式工具”。
就连社区防疫都出现过荒诞操作 。疫情期间,某小区为了“严防死守”,把快递柜全锁了,外卖一律不准进小区。居民买个菜要在寒风中排队半小时取件,孕妇挺着大肚子也得折腾。当业主抗议时,物业甩下一句:“我们也是为了大家安全!”合着“为你好”三个字,就能掩盖懒政和不作为?
为啥“出发点是好的”总能成为万金油? 因为它自带道德光环,一旦祭出,反对者就像成了“不识大体”的刺头。但细究起来,多少所谓的“好出发点”,根本是拍脑袋决策?就像某城市为了争创文明城市,一刀切取缔所有路边摊,早餐没了、修鞋匠消失了,却不管低收入群体的生计。这种只看指标、不顾民生的“出发点”,不就是变相的懒政?
更讽刺的是,用“出发点”当借口的人,最爱甩锅基层 。某地推行垃圾分类,要求居民定时定点投放,错过时间就罚款。结果执行时矛盾频发,居民骂、志愿者累,领导轻飘飘一句:“政策初衷是好的,执行需要磨合。”合着出了问题,永远是下面“念歪经”,顶层设计永远正确?
政策落地就像做菜,光有好食材(出发点)没用,还得看火候和调味(执行策略) 。禁酒令明明可以精准打击公务腐败,非要搞“连坐式”管控;乡村路灯完全能按需分配,偏要搞面子工程。这些拍脑袋决策,暴露的不是“经被念歪”,而是从根子上就没尊重实际、尊重人性。
别再让“出发点是好的”成为形式主义的免死金牌 。政策好不好,老百姓心里有杆秤。与其用漂亮口号粉饰太平,不如多听听基层声音。就像禁酒令,精准监督公务接待、严惩违规吃喝,别把手伸到普通人的酒桌上;乡村建设多问问村民需求,别让路灯成了拍照道具。只有把“出发点”落到实处,才能避免“好心办坏事”的闹剧。下次再有人拿“为你好”当挡箭牌,不妨直接问:“这事儿,真的解决问题了吗?”
对此,您有什么感想?敬请点赞、收藏、转发,并与我交流呵!
(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)
我要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