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要筹建300亿,重建被八国联军损坏的圆明园。”这句豪言壮语竟然是从一位73岁老人口中说出的。记者听后不禁愣住了,立刻拿起摄像机,疯狂对准了这位名叫徐文荣的老人。这位话语铿锵的老人,表面上看似一位成功人士,但他却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。
徐文荣不仅是横店集团——中国著名的影视基地的董事长兼总裁,同时,他还是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。虽然他的人生履历丰富多彩,身份光鲜,但每一个身份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努力和拼搏。
你能想象,像徐文荣这样的成功人士,竟然是从挑粪开始发家致富的吗?他的成功背后,有着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历程呢?
展开剩余87%有人说,出生在罗马的人命运注定辉煌,但徐文荣显然不是那种幸运的人。1935年3月14日,他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。那个时代,国家还未建立,民众生活贫困。徐文荣的家庭更是如此,他家里有五个孩子,他的出生无疑是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。动荡的年代,家人的生活没有保障,一家人四处流浪,最后定居在东阳乡村南边的横店镇。
对徐文荣来说,横店镇是他命运的转折点。这片土地为他提供了扎根的机会,也成为他奋斗的起点。然而,生活在那个艰难时期,徐文荣的童年充满了贫穷和艰难。他的父亲是一个街头小商贩,尽管辛勤工作,但收入微薄。幸运的是,这份生意让徐文荣可以“捡漏”一些食物——比如卖馄饨时,他可以吃到剩下的馄饨皮,卖馒头时,他可以吃到没卖完的馒头。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,这已经是巨大的幸福了。
或许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,年轻的徐文荣很早就学会了自立,他常常挑着扁担,穿梭在街头巷尾,跟着父亲贩卖东西。尽管他如此努力,家中的生活依旧困顿。每当火腿季节来临,徐文荣和母亲就会偷偷拿着空碗,去接邻居晾晒火腿时留下的肥油。那时的徐文荣,深刻体会到贫穷的滋味。对于他来说,贫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饥饿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,仿佛从鼻尖凉到了心底。
生活的艰辛让徐文荣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贫富的差距。他常常想象,这样的生活究竟会持续多久。然而,青年时期,命运似乎给了他一个转机。在经过多次努力后,徐文荣凭借出色的交际能力和办事能力,成为了横店大队的支部书记。这个职位的晋升也有着时代的背景,解放战争的胜利让许多有能力的人获得了机会。
然而,尽管徐文荣已经是一名干部,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变。为了补贴家用,28岁的他开始挑起了脏活累活——大粪。你一定会问,为什么一个已经是干部的人会做如此不体面的工作?表面上看,挑大粪是一项不光彩、不赚钱的工作,但聪明的徐文荣看到了其中的商机。
尽管这份工作不为人所理解,徐文荣依然一户一户地上门收取粪便,甚至将放粪便的桶擦拭得干干净净。他并没有因为别人看不起而退缩,而是凭借着极强的观察力,看到了大粪背后潜藏的巨大商机。虽然大粪是肮脏的排泄物,但对于农业而言,它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肥料。
60年代,中国的乡村仍然面临着粮食不足的问题,生产力低下,缺乏足够的肥料,农民们几乎没有钱去购买肥料,导致了粮食产量低,经济收益差。然而,农民们却忽略了身边最宝贵的资源——大粪。徐文荣经过仔细观察,发现马桶上的结晶物能够作为肥料替代品,于是他将这些结晶卖给了当地的合作社,用粮食交换了不少钱。
拿到这些粮食后,徐文荣兴奋无比,然而,他并没有把这些钱用于个人享乐,而是毫不犹豫地将其分给了横店镇的其他贫困家庭。那时,徐文荣的无私举动让他在乡亲们心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,也为他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。
经过十几年,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,横店镇的农民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,但要走上富裕之路依然困难重重。作为镇上的干部,徐文荣一直希望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,但面对现实的困境,他决定另辟蹊径。1975年,已过不惑之年的徐文荣决定投身企业,宣布要办厂。
起初,乡亲们难以相信,没想到徐文荣真的是付诸实践。他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,买下了一座濒临倒闭的缫丝厂。对于创业,他既没有经验,也缺乏资金。想要办厂必须获得省里的批示,徐文荣为此奔波了无数次,最终才拿到了许可。
然而,这仅仅是第一步。想要办厂,需要资金,而徐文荣手中显然并不足够。他放下身段,挨家挨户借钱,尽管很多家庭自身条件也很困难,但他们仍然慷慨解囊,最终徐文荣筹集了超过五万元的资金。然而,即使有了这些钱,依然无法满足办厂的需求。
命运似乎总在与徐文荣作对,但也正因为他不轻言放弃,上天终于安排了一位贵人——一家银行的行长。这位行长在考察过徐文荣的缫丝厂后,决定贷款26万元帮助他度过难关。最终,徐文荣如愿以偿,终于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。
在后来的岁月里,缫丝厂逐渐发展壮大,徐文荣也积累了丰厚的财富。然而,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,反而在改革的春风中,继续扩展自己的商业版图。从缫丝厂开始,他相继开设了针织厂、内衣厂等多个业务。到1994年,横店集团已拥有机电、制药等各类企业,成功转型成为中国的商业巨头之一。
徐文荣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——带领横店镇走上了富裕的道路。横店镇成为了浙江省第一个“亿元镇”,而横店集团也逐渐成为了全国知名企业。徐文荣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,更是精神上的。
他从未忘记最初的初心,即便退休后,依旧关心社会,积极贡献。2001年,徐文荣正式退休,但这并没有让他放慢步伐。2008年,他公开宣布要重建圆明园,这一言论震惊了社会,虽然面临重重质疑和阻力,但徐文荣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。
他深知,圆明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,更是民族尊严的体现。通过多年的努力,最终在2011年,徐文荣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,开始了圆明新园的重建工作。这个过程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,但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,而是将一切珍贵文物无私地上交给了国家。
徐文荣的一生,充满了挑战和奋斗,但他从未为了个人利益而妥协。他的梦想不仅是商业成功,更是实现他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。正是这种坚持初心、奉献社会的精神,让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
对于徐文荣的故事,你怎么看呢?欢迎分享你的看法。
发布于:天津市我要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