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意借厕,猝死索赔,当“好心”成为社会负担,法律岂能不守护善良?
在当今社会,一个“好心”的举动,有时却可能招致意想不到的困境,甚至背负沉重的代价。最近,一则关于“老人借用商家厕所猝死,家属索赔几十万”的新闻迅速登上热搜,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公众的强烈愤慨。这起事件,如同一记重锤,敲击在人们心中,不禁令人质疑:当善意遭遇“恩将仇报”,未来谁还敢轻易伸出援手?
回溯事件的脉络,去年八月,在广东佛山,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,在一次外出途中突感不适,急需如厕。由于年事已高,生理需求尤为迫切。恰巧,老人路过一家健康管理中心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老人向中心工作人员表达了自己的困境。令人欣慰的是,工作人员并未推辞,反而展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,慷慨地允许老人无偿使用其内部卫生间。这本应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善举,足以温暖人心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命运的齿轮在不经意间发生了令人扼腕的转折。老人进入卫生间后,迟迟未能出来。工作人员察觉异常,心中生疑,随即前往查看。敲门无应,反锁的门扉隔绝了外面的世界。工作人员当机立断,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,并焦急地试图撞门施救。不幸的是,当门被破开时,老人已然倒在地上,失去知觉,经医护人员检查,已无生命体征。经法医鉴定,老人的死因是“猝死”。
本应是突发的意外,然而,逝者家属的处理方式却让整件事情蒙上了一层令人心寒的色彩。家属认为,健康中心“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,延误抢救”,遂将其告上法庭,狮子大开口,索要巨额赔偿金及精神抚慰金,总额高达二十一万元。
这一诉求,无疑触碰了公众的道德底线。试想,若非健康中心的慷慨相助,老人或许会面临更加尴尬甚至危险的境地。在意外发生之前,家属从未表达过任何感激之情,一旦出现不幸,便立刻将责任推卸给施善者,反咬一口,其“黑心”程度可见一斑。这般忘恩负义,甚至可以说是“恩将仇报”的行为,令人难以置信,也颠覆了人们对于人性基本的认知。
然而,法律终究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石。经过当地法院的审慎审理,家属的诉求被依法驳回。法院给出了清晰且合乎情理的判决依据:首先,该健康中心并非医疗机构,不承担医疗救治的责任;其次,中心已尽到了合理限度的帮助义务,即提供卫生间的使用。更重要的是,法院在判决中明确强调:“善意施惠不应该被苛责,法律需保护善良之心。”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,无疑是对善良行为的有力肯定,也让许多被“好心没好报”的社会现象所困扰的人们感到一丝慰藉。
判决一经公布,网络评论区立刻炸开了锅。网友们纷纷义愤填膺,强烈谴责家属的无理取闹,并呼吁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,甚至应该赔偿健康中心的损失。正是因为这种“不懂得知恩图报,反而恩将仇报”的扭曲心态,才导致了社会人情的日益冷漠。
“现在的社会,就是被这群人搞得人情冷漠。”这句评论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。然而,事实并非人们变得冷漠,而是源于一种深深的恐惧——害怕好心办坏事,害怕成为下一个被讹诈的对象。
我们或许都曾见过或听过类似的视频:一位老人跌坐在电梯里,尽管路人上前施以援手,老人却仍坚持要求“扶起来”。而伸出援手的年轻人,却因害怕被“碰瓷”,而犹豫不决。老人声声催促,但年轻人却因现实中太多“扶老人反被诬陷”的案例,而不得不顾虑重重,不敢轻易上前。哪怕只是简单地扶一把,一句“你为什么要撞我?”或者家属更加过分的指责,都足以让好心人寸步难行。
尽管如此,我们依然相信,这个世界上的好心人终究是大多数。正义的光芒,永远会照耀在善良者的身上。而且,随着科技的进步,监控录像的普及,也为辨别是非提供了有力保障。我们不应因少数的“害群之马”,而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。每一个善良的举动,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。而法律,也理应成为守护这份善良的坚实后盾,不让“好心”成为一种社会负担,更不应让“恩将仇报”的丑剧一再上演,从而侵蚀社会赖以维系的信任基石。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我要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