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7日,克什米尔上空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空战。
巴基斯坦空军一架歼-10CE战斗机在预警机指引下,锁定181公里外的印度“阵风”战机,随即发射一枚PL-15E导弹。
印度飞行员尚未察觉雷达告警,战机已在空中化作火球。 这场持续仅72秒的交锋中,巴方以零损失击落6架印军顶级战机,其中包括单价2.6亿欧元的“阵风”。
这是法国王牌武器首次实战折戟。
俄罗斯空天军突然宣布R-77M正式服役。
这款被宣传为“对标PL-15”的导弹,标称射程高达190公里,采用梯形尾翼替代老式格栅设计,还搭载了双脉冲发动机。
俄方宣称它能在超视距空战中“扭转东西方技术代差”,尤其强调其威胁预警机的能力。
印度军方立即将R-77M视为复仇利器。
五月的惨败让印度空军背负巨大压力,他们紧急采购的俄制R-77-1导弹射程仅110公里,完全无法对抗巴军的PL-15E。
新导弹的190公里射程数据让印度国防部迅速启动采购程序,甚至计划为苏-30MKI机队批量换装。
纸面参数背后藏着致命短板。R-77M的190公里射程是在2万米高空、靶机以1.2马赫匀速直线飞行条件下测得。
实战中遭遇电子干扰或目标机动时,其有效射程可能骤降至60-100公里。
更关键的是,它采用机电混合扫描雷达导引头,锁定效率和抗干扰能力远逊于PL-15E的纯有源相控阵雷达。
PL-15E的恐怖之处不仅在于145公里的标称射程。
巴军实战证明其实际杀伤距离超过180公里,且具备“发射后不管+中途修正”能力。 导弹飞行中能通过数据链接收预警机指令,实时调整轨迹攻击规避目标。
印度“阵风”战机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面对这种攻击全程静默,根本来不及触发告警。
印度苏-30MKI与R-77M的兼容性暗藏陷阱。 这款主力战机装备的N011M雷达对空探测距离仅150公里,且火控软件需要彻底重写才能支持新导弹。
俄方告知印度:升级全部软件至少需18个月,每架战机改装费用超过400万美元。
体系协同的鸿沟比导弹代差更致命。 五月空战中,印度派出72架战机却惨败收场,根源在于预警机、苏-30MKI和“阵风”之间数据链互不相通。
指挥官只能通过语音电台传递目标方位,而巴军借助ZDK-03预警机和歼-10CE构建的作战网络,从发现敌机到发射导弹只需8秒。
俄制武器的“阉割定律”再次应验。 尽管俄罗斯宣称对印度“敞开供应”,但出口版R-77M必然削弱核心性能。
此前印度采购的S-400防空系统就被曝比俄军自用版少两套火控频道,而PL-15E在巴基斯坦已实现本土化维护,甚至能自主生产部分零部件。
印度演习暴露协同困境。七月下旬,印度在边境举行大规模军演模拟R-77M作战。 演习中苏-30MKI虽成功在170公里距离模拟发射导弹,但因数据链延迟导致目标丢失。
同一场演习里,扮演巴军的电子战分队轻松干扰了R-77M的导引信号。
巴军应对策略直指要害。 巴基斯坦空军近期将歼-10CE与“枭龙”Block3混编作战,利用KLJ-7A雷达的多目标跟踪能力,实现单机引导多枚PL-15E齐射。
地面部队则升级了红旗-9BE防空系统,专门针对R-77M的雷达特征进行电子压制训练。
俄军工产能给印度泼了冷水。 俄罗斯空天军自身仅接收不足200枚R-77M,优先满足乌克兰战场需求。
印度订购的300枚导弹至少需排队两年,而同期巴基斯坦又增购了80枚PL-15E。
我要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